新时代呼唤法治文化新传播
——微电影《我姓包》创作手记
由河南省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品的微电影《我姓包》讲述了一个关乎亲情、正义、坚守和传承的故事。一直以来我们都在思索如何将豫剧这一文化瑰宝融入到法治微电影中,创作出显大气、扬正气、提朝气、接地气的精品力作,既保持微电影的法院特色,又能实现微电影的艺术品味。
剧本扎根本土 反映现实生活
一部好的微电影作品,应该反映现实生活,但微电影这类艺术形式不是将真实案例不加修饰地搬上荧屏,而是需要尊重艺术创作的原则,这就为编剧们留下了很大的创作空间。首先要求主题鲜明集中,立意以小见大。在十来分钟的结构里面,讲什么故事,说什么主题,匠心独具,干净利索。其次,故事情节要完整,人物设置要精简。主要人物就一个,配角两三个,性格要鲜明,取舍要有度。最后,要保持蒙太奇的特性,靠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画风要唯美,形式要新颖,叙事要凝练,感情要充沛,力争结局意犹未尽。没有碰撞就没有灵魂,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无数遍地打磨和推敲。为了让《我姓包》的故事情节更加完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观赏性更高,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推翻重写和对细枝末节的推敲之后,才确定了最终的剧本。
紧紧依靠人民 凝聚群众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我姓包》在创作和拍摄的过程中紧紧依靠人民,在群众中获得了很多灵感。在2013年就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郾城区裴城村拍摄年代戏时,因为剧组成员大多都是年轻人,无法准确搭建还原那个年代的戏台,这会让观众在观影时脱离真实感。于是我们通过当地村委会,向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请教搭建戏台的细节,并邀请他们去现场做群众演员,在那场豫剧《铡美案》的拍摄过程中,大家带给了剧组很多惊喜和感动,不仅出色完成了拍摄任务,还手把手指导我们那个年代唱戏和听戏的细节,这才得以让这场戏在影片中精彩呈现。
紧扣时代主题 讲好法治故事
法治微电影作为加强法治宣传、提升法院形象、建设法院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都受到我院党组的高度重视,每年都会安排专门经费预算打造精品佳作,同时积极听取上级法院、市委宣传部、政法委、一线干警的意见建议,充分尊重艺术创作,既“抓”又“放”。“抓”在基础定调精准、核心价值正确,“放”在发挥创作想象、表演塑造自由,既保障严谨性,又调动积极性。实践中,我们大胆尝试,紧扣时代主题,发挥审判优势,树立精品意识,讲好法治故事。每次拍摄,全院干警都积极参与演出。后期推广中,干警会积极转发朋友圈,并在送法进校园、巡回审判中投放微电影进行“暖场”,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姓包》这部微电影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讴歌了人民法官在日常工作中坚决维护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工作态度。《我姓包》在全国法院微电影微视频金法槌奖评选中获得十佳,对我们既是激励也是鞭策,今后,我们将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再接再厉、开拓进取,多出精品,传播正能量。